还是有点危机感好

徐景春(1988年8月5日)

一部《河殇》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许多观众要求重播,但据说有关方面“举棋不定”,说是要"研究研究",进而有人在报端对《河殇》进行吹毛求疵,说是《河殇》对中国的古老文化否定过多,因而使人们产生悲观情绪,不利于振奋民族精神。对此,我实在不敢苟同。

说实在的,我看《河殇》并没觉得有多少惊人之笔,只不过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作了一次粗线条的反思,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人们的危机感。这几年,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的政论性作品已有不少,《河殇》不同之处只是在于形式,是政论性电视片。因此,我觉得没必要对《河殇》进行如此"壮观"的评论。然而,有人激动了,按捺不住了。几千年的古老文化能这样全盘否定吗?我们的母亲之河就一无是处吗?我们不值得为黄河、为长城而自豪吗?没有优越感能搞好"四化"建设吗……一连串的兴师问罪,而且情真意切。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关于《河殇》的争议,并不在于《河殇》本身,而是在于这样一个困惑了我们几十年的老问题:靠什么去振奋民族精神?是拥有古老文明的优越感,还是民族落后的危机感?

如果说,靠优越感能激发民族向上的朝气,能振奋精神,那《河殇》的罪责是确凿无疑的了。然而,所谓的光辉灿烂的悠久的古老文明,所谓"中央大国"的自豪感与优越感,我们宣传得还少吗?几千年来,统治者一直在"装修"中央大国的门面,甚至是战争打败了,与外国签"和约"也忘不了以"中央大国"自诩。所谓世界文明的发源地,四大发明,更是国人频频挂在嘴上的。我们曾经为自己生长在如此伟大的国度而自豪过,也曾确信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无与伦比的伟大的民族。就连那几年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老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体,还在天天宣传优越性,让人们光着屁股唱"就是好,就是好!"这种自欺欺人的"优越感"、"自豪感",除了使人们更加懒惰,躺在祖宗坟头睡大觉,除了使本来已经与先进工业国家拉大的距离更加拉大,使本来已经落后的民族更加落后,使本来已经够愚昧无知的人们更加愚昧无知……之外,还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呢?

对外开放,长期封闭的国门打开了,人们终于看清了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竟是名列倒数榜首!还要谈优越性,还要树立民族自豪感,放在什么基础之上呢?与先进工业国家相比,我们还有什么能够聊以自慰的呢?人人都说中国有5000年的文化,有5000年的文化那是没有问题的,有举世无双的万里长城也是事实,但一切光荣都属于过去,都随同老祖宗一起埋进了坟茔。诚如德国名将鲁道夫先生看了孙子兵法曰:"我佩服中国人,但我佩服的是古代中国人,不是佩服现代中国人。"如果今天,我们还面不改色兼气不发喘地自夸优越,那就不只是可怜,而是可悲了。

古人云:"知耻近乎勇。"我们必须正视现实。"夜郎自大"只能是自我毁灭。我们要振奋民族精神,要焕发人们的创造热情,首先必须要有危机感,要有忧患意识,让那些愚昧的、腐朽的"古董"亮亮相,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我们是落后,我们应当承认这一点,但我们不安于落后,这是两个问题。有人对现实发泄一点不满情绪,指出一些问题,都是很正常的。不要一听到有人揭短,就暴跳如雷,就以为有什么反对改革、否定十年改革成果的错误思潮。成就是事实,谁也否定不了,但问题确实不少,不用讳言。没有谁说你十年一点好事都没做,干吗要那么过敏呢?要否定自己的过去,哪怕是部分的否定,都是很困难的,但该否定的必须要否定,没有对一个民族生存的危机感,就谈不上民族精神的振奋。日本经济的起飞证明了这一点。一个民族要有精神支柱,就得使每一个人都认识到,我们的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了,再不改革就要被开除"球籍"了!

对于《河殇》大可不必那么神经过敏,情感上接受不了,那么就用你的理智好好想一想,到底是不是这么回事。我觉得,要激发我们民族的危机感,使国民有一种深深的忧患意识,就得多一些像《河殇》、甚至比《河殇》更深刻的反思之作。不要再去为黄河、长城无休无止的自豪了,我们已经自豪了许多年,现在该是清醒清醒的时候了。从振奋民族精神的角度看,还是应该多一些忧患意识,还是多一些危机感好!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