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河殇》

结绳

从去年底开始,中、港、台三地和散布海外有心的华人都感受到《河殇》的震荡。对这部电现连续剧集,有人细味其中涵义,有人分析、反思。报张、观众纷纷载上评论,公开或非公开的座谈亦一个接一个地举行,希望从中窥探到近代中国大陆新一代人的思想路向,前瞻中国的国运。

各方的评论,或褒或眨。即如王震之破口大骂《河殇》否定了中国数千年来优良的文比传统。这个批评相信对中国历史稍有认识的都会同意。然而王震一骂後引起的反效果却是帮助了《河殇》的宣传,使人人不看个究竟而不快。王震在当今中共中央的地位,往往使人误认了他的意见等同中央的意见,这是中国人向来没有受民主教育的浅漏反应,亦是畏上侮下潜意识的反遗。

历代之始,国泰民安,人人当衣足食,黄帝便成了明君;而朗代衰替,暴君暴露了个人的贪婪,使民不潦生,是帝王之不是。自古以来,黄河之水灌溉华北、华中九省,使贫瘠的土地得以滋润,造福生民;後人防洪筑坝,伐林堆士,使水土流失,黄河改道,是黄河之害?自秦以来,长城力保塞内民生安定,减少战祸;筑城後只知安逸而不思进取,闭关自守,国力日穷,是长城之祸?!凡事多面,人爱之则取其长,恶之则数落其短,尽是人性。那麽,事非长短,公允偏私,不是难分难解?其实黄帝、黄河、长城之患,不在其名,患在人性。古来制度均为帝王而设,平民向来要「顺天、知命」,不象西方订立规章典范,以制掌权者之越轨滥权,保护平民权利。

那麽说,中国之病,病在人心?世许这句话应是每一个中国人都要反思的。鲁迅曾骂,骂中国人活在梦中,阿 Q到处都是;柏场骂,骂中国人表里不一致,带著面具的丑陋,只要求别人有公德而自顾私得。《河》骂,骂的是中国文比,中庸之道。不思进取,没有冒险犯难的精神,使今天的中国经多次改革,都革不下去。鲁迅、柏场、《河殇》的作者们都看到了中国人的劣根性。但《河殇》的作者们都相当善忘,他们对文革的後遗一点不提。

文革的影响不在於经历过二次大战的一群国人,因为他们都受到传统中国文比的默化,文革是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反思的机会。忠於内心的,可能早己被门而死,或已是饱尝折磨而不敢言。心有疑惑的或会看风转舵;或会用千方百计一走了之,希望留得青山在,那怕没柴烧。而最受影晌的应是今天少壮的一群,当年仍是黄毛小子,没受过传统的规范洗礼,亦因文革的破坏力,领导的没有重新建立道德规范,而无所适从或自由放任。等到今天门户开放,受目迷五色的欧风美雨感染,自然晌往,要抓著下“海 ,陆、空”三个关系注外地发展的不少;向前看等同向钱看的心态亦比比皆是;对政革的方向,在失落之余,会有无力无能的感觉。比诸民运的先驱者如李一哲三人,如魏京生等冒险进谏,以国事为己任之情形,相去极远。

尽管「五四」时的主张,是出自“破落子弟”的 ”文化精神贵族“的一群,亦有冒死呐喊」,倡议「维新」的人敢於对抗,证辩是非。今天《河殇》的一群,是曾经民革和上山下乡的实干派,推出了《河殇》是向国人呐喊,要国人反思。然而可惜的是研究方面的功夫不足,一则跳不出五四时”洋务“的框框,二则提不上切实的改革路向。只空空地提出了放弃死守 ”大陆文化“,走入「海洋文比」的倡议。但是「海洋文化」是多元性的,那一个才切合中国的路向?美式、苏俄式、日式,都是霸权主义和帝国路线。若说廿一世纪是中苏争霸的世纪,我只希望是和平的而不祸及他人的争。今天我们仍在骂八国联军入侵,日本军人屠城,一切一切是历历在目。那在中苏争霸的明天,中国人会否被骂,像部份爱好和平的日本人一样背负著侵略霸权者的名称?

中国要步向世界,要规划自己在世界上的地位是十分应然的。国家地位确立後,国人在外而不受外侮,是国人应享有的权利,然而而要不亢不卑。像年前日本文部省篡改侵华历史一事,国共双方并无表态,我以为是国耻;钓鱼台列岛主权不争,任人主宰,我以为辱。日本人每年都在宣传广岛,长琦受原子弹轰炸後的祸害,要日人记取教训,反受到世界人士关注,这是不亢不卑。「人必自侮,而人侮之」,东西德国互指敬重,互相帮助是打破了水火不相容的两个主义的界线》。国 共互相迫压,互相漫骂,又怎能叫人尊重。再者,因人产生归属是国家强壮的条件之一,而归属感的产生则与民生安稳,各得其所需,各能展其长,和国家之声誉有关。盲目朗 “崇洋、媚外”只会重蹈历史覆辙,所得的国际地位只属附庸。海洋是蕴藏著地球最丰富的资源,但要取优而汲;陆地资源有限,然而在手的资源不尽其用,十分可惜!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