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殇论》:观《河殇》
蒋孔阳
《河殇论》——《河殇》争鸣录——《河殇》笔谈录
中外文化交流,这在中国历史上,可说是屡见不鲜的。中国文化、就是不断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和消融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但是,过去中国文化一直处于优势,而且它所面对的外来文化,基本上属于主静的封闭型的东方文化,因此,对它只是补充,而没有构成任何威胁。可是,鸦片战争一声炮响,根本打破了华夏文化大一统的局面:外来的西方文化,不仅性质上不同,而且是以强大的优势,强制性地闯进来的。我们一直关门,但这个门一直关不了。在当今的世上,不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不接受西方文化的挑战,这是根本不可能的。清朝政策在思想上排外,可是他们在生活的享受上,却把西方的玩意儿都搬进了圆明园。正好象我们今天有的人,思想上排外,但生活上却早已“西方化”了一样。
《河殇》这部电视连续节目,随着黄河滚滚的浪头,把以黄河的源泉,并在黄河流域发展起来的中国文化,放在古今中外宏大的历史背景上,来进行反省和沉思。目前,中国文化面临最伟大历史转折点,面临最严重的挑战,它应当怎么办?它将要走向哪里?这是当前改革开放迫在燃眉的问题。所有炎黄子孙都在为此焦心考虑!理论要回答现实生活中所提出来的问题,《河殇》提出了人们最为关心的问题,因此,它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这是很自然的。
在第三集《灵光》中,《河殇》指出,中国的祖先,早已有了科学和灵光,早在哥白尼之前,中国已有了大科学家张衡,发明了浑天仪,探讨天体的秘密。中国的四大发明,在西方绽开出近代文明的花,可是在中国不过放放焰花,增添一点喜庆的热闹。中国已有一百万人口的大都市时,西方顶大的城市也不到十万人口。1960年,中国的生产值与日本相等,可是到了1985年,中国只有日本的五分之一。不仅赶不上欧美和日本,而且也赶不上四条小龙。当人家奋飞前进的时候,我们却总于步履维艰,迟迟不前。这是为什么?
对于这些问题,《河殇》巧妙地放映了南阳三个坟墓:诸葛亮的,张仲景的,张衡的。诸葛亮是政治人才,是丞相,所以他的坟墓气宇轩昂,殿宇壮丽;张仲景是位圣医,他的祠墓就显得寒酸了很多,而且“长沙太守”的官衔赫然醒目地冠在圣医的上头;张衡虽然是位大科学家、大文学家,但因为没有官衔,所以他的坟墓就只有衰草寒烟·,埋没在老百姓的庄稼田里。三种地位,三种坟墓,三种情景。谁的地位高,谁的排场大,谁的瞻仰者就多。这就是中国文化!它重地位而不重知识和人才。即使重人才,它所重的也是政治人才,而不是科学人才。正因为这样,所以中国的教育一直得不到重视,中国的科学和灵光一直得不到发展。就这样,电视得出了结论:教育的落后是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
放映这样的电视,我认为是可以叫人振聋发聩、耳目一新的。它对于提高人民的觉悟,让他们惊醒起来,振奋起来,也将起到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