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殇论》:观众评论 (下)
《河殇论》——观众赞《河殇》
中央电视台:
贵台制作的电视片《河殇》的确是一部稀有的佳作,自播放以来,已在人们心中引起了强烈的兴趣和反响,大家都在思索,都在议论,虽说对某些问题的评价以及发展方向的选择看法不尽一样,但都认为这是一部能够从中受到启发、得到教益的成功之作。
至于我本人,看了这部电视片后的确有一种欲哭无泪的感觉,似有一些清醒的感受,一点挣脱了什么的快感,但更多的却是一种强烈的危机感和责任感,有一种我们整个民族,民族中的每个人都需急待奋起的心情。为了中华民族的未来,我们必须首先挣脱几千年封建主义的巨大锁链,建立一个民主的、法制的社会,然而这个任务是何等的艰巨啊!
我本人,以及我周围的一些人都希望能重播这部电视片并希望有更多的,适应时代潮流的好作品问世。使我们获得更多的新的文明意识。这将对改革的深人发展以及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都大有助益。
能够勇敢地正视自己弱点的民族,才是伟大的民族。
短书到此,对您们的辛勤工作表示感谢!
顺致
敬礼!
湖北观众 康璞
1988年7月5日
电视台台长大鉴:
我是个因病提前离休的女党员。偶尔看了你台《河殇》第二集,使我兴奋;昨夜等到11点多又看了《灵光》,虽近12点,睡意全逝。该片使我激动、感慨和不解。又增加了一个失眠的夜晚。
激动:片子里的历史画面,哲理性的思维,和痛心疾首的语言发出了震撼心房的巨大的力量!使人们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之光!我从内心感激你们台,更感谢那些有勇气和智慧为此片不怕担风险的教授、学者和编者们。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民族复苏的“灵光”。愿这“灵光”由小及大,由近及远,传遍祖国,穿透中华子孙每个人的心灵,成为民族复兴重放异彩永不熄灭的探照灯。
感慨:自18岁投入抗日和“解放全人类”的壮丽事业,至今已近灰化。回想起一往直前的锐气,十年浩劫的困惑,以后二十年不如人意的思索,我到底做对了多少?做错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后人会怎么评说?
不解:这部难得的珍品,你们为什么这样冷落她?从第二集开始就放到10点10分之后才播?(深夜11时多)难道你真的不希望人们看到她吗?你真的分不出《河殇》与《阿○》的分量?人们经常发出“中国得了癌症”的叹息。《河殇》恰是诊治民族大病的创举,而《阿○》则是病态的妙说,二者哪个重要?这些大智大勇的精英,他们射出这一束激光多么振奋人心!而您台长同志为什么不把黄金时间给予她呢?据生活的感觉,此片的出台,也象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出台一样会遭到一批人——有权有势人的反对。即使是这样,我希望台长同志,您是个为民优心负责的人,要知道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大多数是热情希望改革开放成功的。希望中华民族真正顶天立地于地球之上,古语云:“顺民者昌”,顺乎民心的改革者只要都负起自己的责任是一定会成功的,作为将灰化的我只有希望和祝愿。
致以
崇高的敬意!
上海江西中路37d/47室居民 修新民
1988年6月19日
中央电视台特别节目组:
感谢你们推出《河殇》这样一部力作。第一集就大大吸引了我的注意力。看了前三集,我确实感到这是一部近几年来带有很深的历史总想性、社会哲理性、生活现实性的不同凡响的作品。她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种新意,更多的实实在在的,是一种深刻的反思。而且这种反思,又不仅仅是文化方面的,传统思维上的,而应该说是一种穿透人们思想的、政治上的震憾。她无疑在大多数中国人的思想上、心理上投下了一块有分量的石子,激起我们不得不在沉重的寻梦中、在痛苦的命运中,面对历史、面对世界深深地多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
《河殇》,多么富有寓意、带有哲理而深刻的名字啊!我希望中央电视台今后能奉献给当代中国人更多这样带有思想性、哲理性的思考作品,让人们真正去反思,在对我们民族的贫弱和落后的痛苦的剖析中勇敢地抉择。
请转达我对为这部力作付出心血的全体同志的敬意。
致
军礼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38568部队政治处主任 张晋蜀
1988年6月19日
夏骏先生:您好!
上星期六,我意外而幸运地看到了刚开始播出的您编导的《河殇》的第一集。
我这个向来对电视节日不以为然的观众一下子就被这部巨片吸引住了。昨夭晚上我就早早地等待着要到七点五十五分才播出的第二集。
虽然我只看了两集,但我已经看到了《河殇》以前所未有的高度和气魄回溯了我们民族历史的长河。它使人看到了我们民族古老的文化的悠久,也使人感到了我们身上历史复担的沉重,更使人看到了中国与世界潮流汇合的急迫。处在世纪转析点上的我们这一代人需要的正是这种发聋振聩的警世钟声。夏骏先生,感谢您,感谢您的同事们为中国改革作出的贡献!
我认为,即使重播《河殇》,也是不够的。我希望,警钟能长鸣——《河殇》的解说词能印刷成书出版。这样能使更多的人逐渐地体会其中深刻的蕴意,而且,更重要的是能使后人有机会听到今天历史的回声。
此致
崇高的敬礼!
上海市机械制造工艺研究所 孙国和
1988年6月15日
中央电视台《河殇》专题部全体同志:
6月11日晚,收看了中央电视台播放的《河殇》第一集,《寻梦》一个个画面,一句句解说词,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使我感慨万分。不客气地说,从来还没有这样的好片子能这样的使我振奋使我深思。我曾经参加过题为“中国的文化与现代化建设”的讨论,曾为有孔子和悠久的文化、古老的文明而骄傲,也思考过这悠久的文化、古老的文明给我们带来了什么。通过观看《河殇》,倾听富有哲理的唤起人民觉醒的解说,使我感到了危机,感到整个中华民族的责任。人是要有压力的,不能再自己欺骗自己了。鲁迅笔下的阿O临死还在想着“○”没有画圆。中国需要变革,不改革就没有出路。12日的《人民日报》第五版,刊登了《寻梦》解说词,当我认真拜读时发现有删改的地方,如:“有个汽车制造厂的厂长,在天安门前数汽车……”这一段很耐人寻味,删了可惜。
因此,我很想得到《河殇》全六集的解说词,望能如愿!
致以
敬礼
武警安徽省六安地区支队政治处 吴宁
1988年6月14日
编者按:6集电视片《河殇》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人们议论纷纷,众说不一。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人们似乎也对《河殇》有不同的理解。应该如何正确评价《河殇》呢?这里,我们发表了北京城建一公司职工座谈《河殇》的发言摘要,以期引起广大职工对《河殇》的进一步思考和对中国的改革的进一步探索。
沈开涛(工人):看了《河殇》后,我们都受到很大震动,不但看懂了,而且有许多感受。因为《河殇》是给每一个中国人着的。它对我国几千年的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对当今的改革有积极意义。例如,母亲之河黄河变成了暴君,象征中华民族的长城成为捆住我们手脚的锁链。这些观点都是以前从未有过的,但《河殇》对这些观点的论述是令人信服的。我们的古人确实创造了灿烂的文化,然而,别人用我们发明的火药最先造成了原子弹、氢弹。用我们的指南针发展了航海事业。今天,我们有哪些领先世界的技术值得再去骄傲呢?因此,要创造新的文明还必须靠我们自己。这是《河殇》给我们的启发。
我认为,《河殇》不是十全十美,但是棵好苗,应该得到扶持。
宁建令(技术干部):建筑工人大都从各地农村来,因此,人们称建筑部门是“都市里的村庄”。他们对新文明是最向往的。城市文明对他们有强烈的吸引力,但要彻底摆脱旧的生活方式,又是很痛苦的。这与《河殇》中讲的一样,只不过它是从全球文明的角度来看中国。
《河殇》换了一种思维形式来看待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对我们的传统观念、价位观念进行了新的思考,我认为,这对我们当今的改革在观念上、思想上,起了推动作用。我是搞分配的。现在,建筑部门都在实行“全额计件制”,干多少活给多少钱,这样一来,许多人接受不了,大家认为,什么年龄、工龄拿什么工资,这是合理的。而现在,大家都干活了,可你拿500元多,我才拿40元多,这就不能容忍,但他们根本不去比较谁的贡献多,拿得多的人也觉得这钱好象不是自己的。评先进也是这样,不论你干得多好,只要出过一次小事故,就没你的份。从这些小事上可以看出,我们民族确实存在许多陈旧的观念,这是需要在改革中屏弃的。
《河殇》全方位、多角度地看待历史,教给了我们一个树立新观念的方法。虽然,它的一些论证和推理还不太严谨,这并不能削弱它的意义。它本来就不是改革大全,而是启示录。
李昌鸣(工人):我觉得,《河殇》最主要的是呼唤人们的危机感,这在目前的中国是很值得一提的。我们的改革虽然获得了许多成功,但也存在大浪淘沙鱼龙混杂的问题。例如,对前途信心不足,它表现在:1、出国热。许多演员、运动员及科技人员到国外谋生。2、文化知识贬值。小学生弃学经商,大学生退学做买卖,一切向钱看,缺少精神支柱。照这样,我们的文化发展必然萎缩。认识到这种危机,我们才能积极想办法解决。我认为,《河殇》的不足之处是,留给人们的问号太多,只提问题,没有结论。剧组是否能出下集,回答这些问题,这就完整了。
张天国(团干部):我是搞青年思想工作的。过去的公共舆论调查,总是说人们不关心政治,但《河殇》一出来,人们议论纷纷,得到了普通的关注。我对《河殇》是持肯定态度的。我认为,它象清晨的一声鸡鸣,唤醒了人们。《河殇》针对我们民族的弱点,提出了许多问题,但我认为,它还不同于《丑陋的中国人》,它并不单单数落我们民族的毛病,而是有一种深深的忧患意识,我觉得,这种忧患意识对目前的中国是非常需要的。《河殇》指出,我们祖先创造的文明已经衰老了,需要我们创造的是崭新的文明。我对此感触很深。想一想,我们的国家领导到国外参观的是什么——航天中心、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人家到中国来参观什么——故宫、兵马俑、长城,全是古迹。我们为什么没有更先进、更现代的东西让人看?我们祖先创造的这些东西,有什么值得我们现代人骄傲的?《河殇》告诉我们,不要躺在长城上睡大觉了,全民族要积极行动起来,去创造一种属于我们自己的新文明。
贾春明(安全管理员):《河殇》的解说词起点很高,令人反思的东西很多,看后有一种紧迫感,恨不得明天就跨入世界先进行列。但一回到现实,又感到非常失望,几千年的文化全完了。我很赞成《河殇》中对黄河、长城的重新评价,虽然与我们以前对它们的美好感情形成巨大反差,但还是能接受。
《河殇》宣传了一种知识分子救中国的论断,但我认为对现实没有指导意义。它只能是高级牢骚,发了也没用。
据我所知,《河殇》很受青年人欢迎,但老同志就接受不了。这说明,传统文化越深,承受能力越差。不过,我觉得,《河殇》对传统文化的作用又夸大了。目前中国出现的许多问题,如官商、文盲、亡命徒等,并不都是传统文化造成的,而是因为法制不健全。
我对《河殇》中提倡的创建新文明的观点还是赞同的。我们是建筑战线的职工,知道混凝土的凝聚力量,而中国目前正缺乏一种凝聚力,一盘散沙是成不了型的,必须加进石子和水泥,这石子和水泥就是将要注入中国文明的新成份。
(《工人日报》1988年7月28日)